绿松石朝珠,清代绿松石朝珠

收藏百科 heimagongsi 250℃

清绿松石朝珠尺寸:不含背云长82.0、珠径1.35公分(共108颗)朝珠松石绿松石朝珠间饰粉红碧玺佛头,记捻为珊瑚珠,背云及坠角均用粉红碧玺,配色单纯,运用三种宝石突显绿松石

清绿松石朝珠尺寸:不含背云长82.0、珠径1.35公分(共108颗)朝珠松石绿松石朝珠间饰粉红碧玺佛头,记捻为珊瑚珠,背云及坠角均用粉红碧玺,配色单纯,运用三种宝石突显绿松石主体。珠径大,周长长,十分气派庄严,绿松石朝珠是皇帝著朝服祭月时所配饰,绿松石一百零八颗,每二十七颗间一粉红碧玺佛头,顶端碧玺佛头、佛头塔,累丝点翠饰蝠、卍、桃纹嵌粉碧玺背云,点翠宝盖嵌粉碧玺大坠角记捻三串,每串贯珊瑚十颗,点翠宝盖嵌粉碧玺小坠角,黄绦。

绿松石朝珠1、绿松石为何是象征王权的帝王之石?

如果说前面讲述的是神话,遥远玄妙、虚幻难考,那么,历史资料记述的就是围绕绿松石所发生的、千真万确的“信史”。绿松石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长达2000年的、波澜壮阔的帝王大战,皇帝老儿们为绿松石而拼杀、争夺大开杀戒,数千年乐此不倦,一块绿松石的历史,就是中国历代王权的倾轨史,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历史演绎的生动图景。中国的皇帝最喜欢两件宝贝,一是鼎,二是玺。

绿松石朝珠

鼎代表着皇权,鼎的地位这里暂且不论。玺是什么?就是皇帝的大印。有了这个传国大印,皇帝的地位就会被天下认同,否则就会被视同为“篡位”。了解皇帝的玺,得从“和氏璧”说起。《韩非子·和氏》有这样的记载: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,奉而献之厉王。厉王使玉人相之,玉人曰:石也。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。及厉王薨,武王继位,和氏又奉而献之武王。

绿松石朝珠2、绿松石名谓的由来

郝用威(湖北省地质矿产局)绿松石一词始于清代,记载《大清五朝会典》[1]中,五朝有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光绪。康熙朝会典原称《大清会典》,于康熙二十三年(1684)开始修编,二十九年(1690)告成,由大学士伊桑阿、王熙任总裁,上起崇德元年(1636),下迄康熙二十五年(1686)全书共162卷。雍正朝会典,续纂于雍正二年(1724),告成于雍正十年(1732),由大学士尹泰、张廷玉任总裁。

由此可见,有清一代政府曾五次纂修会典,在我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,充分反映了当时行政体制高度完备,为我们今天研究、认识那个时代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法律、代典、风习等,提供了珍贵的史料。在此引用会典中有关绿松石的史料,极为重要,《康熙会典》卷四八载“郡王冠服:崇德元年(1636)定冠项三层,上衔红宝石,中嵌东珠七颗,前舍林,嵌东珠三颗,后金花,嵌东珠二颗,带用金镶玉版四片,嵌绿松石四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