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墉,字崇如,号石庵,出生于山东诸城。清朝政治家、书法家,乾隆十六年中进士,历任翰林院庶吉士、太原府知府、江宁府知府、内阁学士、体仁阁大学士等职,刘墉的书法造诣
刘墉,字崇如,号石庵,出生于山东诸城。清朝政治家、书法家,乾隆十六年中进士,历任翰林院庶吉士、太原府知府、江宁府知府、内阁学士、体仁阁大学士等职,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,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,被世人称为"浓墨宰相",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,他深受古人的影响,但又不拘泥于古法。他在学习前贤的作品时,能够吸收其中的精华,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。
刘墉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的行书作品江月诗。这幅作品以行书的形式书写,用笔粗细均匀,墨色浓重,给人以沉稳厚实之感。这首诗描绘了江河的壮美景色,表达了刘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。整个作品的布局、结构和笔画的运用都体现了刘墉深厚的书法功底和他对艺术的热忱。刘墉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热情,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。
1、史书上对刘墉的记载和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?刘墉,即刘罗锅,在《宰相刘罗锅》等诸多影视作品中,刘罗锅的形象特别好,幽默、才子、清廉、正直、为民、平反冤狱、除暴安良、体恤民情,和蔼可亲.......几乎除了有点驼背之外,刘墉就是一个完美官员形象。然而影视中的形象,只是虚构的刘墉,正史上的刘墉却充满了血腥和功利,活脱脱的乾隆“狗腿子”。刘墉家族是当地望族,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的进士,祖父是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,父亲叫刘统勋名气很大,最高做到军机大臣的职位。
1751年,因为父亲的关系,所以刘墉以恩荫举人身份,参加了当年会试和殿试,成绩还算不错,是二甲第二名进士,因此不能算是直接参与了科举考试。随后,刘墉升为侍讲。一时间,父子同朝为官成为一段佳话。但1755年刘统勋因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,刘墉受到牵连也被惩治。不久之后,父子得到宽释,第二年刘墉外出为官。在外出为官的前6年,刘墉一直是“学政”工作,主管科举、教育、民风、民俗等。
2、刘墉《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》原文及翻译赏析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原文:既奉命于秦淮之上,又随我于邗沟之东,追攀不疲,以至邵伯南埭,始终之际,良有可称。送蔡明远叙。乙未冬日临。石庵居士。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注释(1)既:已经。(2)奉命:被命令,被要求。(3)邗(han)沟: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,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。(4)追攀:追随牵挽。形容惜别。(5)始终:自始至终。
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鉴赏此幅书于「乙未冬日」,即1775年(乾隆四十年),时年刘墉57岁。此书运笔圆劲,古朴飘逸,方圆兼备,苍润互见,清徐珂《清稗类钞》评刘墉书:「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,体格屡变,神妙莫测。其少年时为赵体,珠圆玉润,美如簪花,中年以后,笔力雄健,局势堂皇。迨入台阁,则炫烂归于平淡,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,」此幅即反映了刘墉中年时的书法风格。